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六十八期“红色旋律”读书会

9月22日晚7点,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六十八期“红色旋律”读书会在我校人文馆M502举行。本期主题是《一个历史的相遇——<马克思与孔夫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晔、王栋、褚凰羽老师主讲。

李晔老师从总体上带领同学们解读了本书。首先,李老师以习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两个结合”为引,向同学们介绍了阅读本书的原因,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李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指出本书多维度地揭示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最后,李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本书的特点,指出本书通过历史的横纵比较,充分展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同时涉及古今中外众多历史人物、学者,以帮助同学们与学者对话,并从中增长学识、拓展视野。王栋老师带领同学们解读了本书一至七章内容。首先,王老师指出本书从学理层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为何能结合的问题,并指出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可能性。其次,王老师从写作目的、历史语境以及文化条件和机缘等方面向同学们讲解了一至三章内容,指出马克思与孔夫子的相遇以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失望”为契机,超越中西体用之争,在新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实现了融会贯通。最后,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四至七章内容,指出本书从运思方式、解蔽本真、天人合一以及人性张力等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褚凰羽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书八至十二章内容。一方面,褚老师结合详细文本,从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自由观以及社会理想等方面向同学们详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契合之处,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另一方面,褚老师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做出深入解读,指出儒学作为一种前见,充当着中国人解读马克思的先行有效的前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条件,同时马克思被中国人所诠释,且早已实质性地融入中国历史进程,并深刻总结到马克思主义实际地改变了中国,中国也实际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师生讨论环节,三位老师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道不变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结合的超越之处”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与同学们积极交流探讨,使各位同学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六十八期读书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红色旋律”读书会是“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之一,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十八期,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9月22日

发布日期:【2021/09/24】 
(本信息已被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