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活动海报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讲坛视频
教师风采
四个一工程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红色旋律总览
红色旋律讲坛
红色旋律影苑
红色旋律读书会
红色旋律报纸
红色旋律红歌队
红色旋律考察
新闻动态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七期“红色旋律”读书会
作者:周尊荣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点击数:243 更新时间:2011-11-17 【字体:
小
大
】
【新闻中心讯】11月16日晚7点30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承办的第七期“红色旋律”读书会在我校人文馆M303室“红色旋律”书屋举行。本期读书会的主题是“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与重建”,参加讨论的有魏黎波、张云飞、李海艳、王新华、李晔等老师。
读书会开始,李晔老师讲解了有关信仰的基本理论,让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信仰,信仰的分类及重要性。大家围绕中国人信仰的传统、现状与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比宗教信仰更科学,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否存在“信仰危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魏黎波老师率先发言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信仰可分为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人类有思想,要探寻究竟,便将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归结于“神”。因此,科学所到之处,宗教节节败退。他认为,从历史传统上来看,中国人信仰的是儒学和鬼神文化。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比宗教信仰更具科学性时,在座老师各抒己见。王新华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运用了辩证否定的逻辑关系,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预见建立在理性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张云飞老师则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对比,说明了二者的区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预见性,能够科学地预见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李海艳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都体现了人类“向善”的共同追求,而前者的科学性则体现在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人类指出了实现美好社会的科学途径。
读书会上,与会师生还一起讨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讲的“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等问题。在讨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才能重建共同信仰时,在座老师一致认为:从科学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还应同时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最后,读书会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编辑 蔡巧仪)
发布日期:【2012/10/18】
(本信息已被浏览次)
2019-12-19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一…
2019-11-2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六…
2019-11-2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一…
2019-11-0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一…
2019-11-03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一…
2019-11-03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第一…
2019-12-26
关于举办2019年“红色旋…
2019-12-21
关于举办第六十九期“红…
2019-12-11
关于举办第一百四十五期…
2019-11-26
关于举办第五十九期“红…
2019-11-23
关于举办第六十八期“红…
2019-11-23
关于举办第一百四十四期…
Copyright © 2012 燕山大学红色旋律网站 燕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活动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开发与技术支持:
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
联系方式:E-Mail:
ysuhsxl@163.com
红色旋律QQ群:35869945,133466303
Manage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