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旋律报第二期第三版——书田润渥:巴黎阴霾之下的人道光芒——读《悲惨世界》有感
雨果在创作《悲惨世界》时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这句话言简意赅,充分表达了雨果对当时社会的基本看法,深刻地揭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笼罩在一片阴霾下的风雨飘摇的法兰西已充满人间悲惨。
小说通过三个人物——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这个人间地狱。
冉阿让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善良、淳朴的工人。在失业后,他面临沉重的家庭负担,为了养育七个外甥,他不得已打破橱窗偷面包,结果被判刑5年。由于一再越狱,他坐了十九年的监狱。出狱后的冉阿让穷困潦倒,一再行窃。最终在米里哀神甫的感化下,他悔过自新,开始投身于一切为他人谋利益的事业。
相比于冉阿让,芳汀的命运更为悲惨。她早时失身于人,被抛弃后生下女儿柯赛特。孤苦无依的她将女儿寄养在德纳蒂夫妇家里,结果长期遭受这对狠心人的讹诈。在厂里,芳汀的过去被人揭发,以致她失去工作,为养活女儿,只得卖掉自己一头秀发与洁白门牙,最后沦为娼妓。
柯赛特童年时代在德纳蒂夫妇家里遭受非人待遇。大人对她非打即骂,儿童经常愚弄欺负她。她在很小的年纪就被迫干各种重活,甚至包括搬运重物,黑夜到森林去取水。
凝聚在雨果笔下的三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男人、女人、儿童,他们代表了所有的穷人,代表了悲惨世界。
雨果在这部作品中描述种种凄惨现象,目的就是通过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去解决它。他相信,只有通过人类互爱,精神感化,才能改变这个悲惨世界。在小说中,我读到最多的,最使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雨果对利他主义的宣扬与描述,借用大仲马的一句话可以更好的诠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隐藏在金钱与虚名掩饰下的人心,是依然留存原始善念的。只有人人都能舍弃自己对外物的私欲,不计得失,发自内心地去为他人谋福利,人间才会重获温暖,阴霾笼罩下的悲惨世界才会初露光明。
在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我看到:米里哀主教面对窃贼冉阿让,用赠送赃物银烛台的方式拯救了即将被判终生监禁的苦役犯:冉阿让在芳汀临死前,承诺此生定会好好照顾柯赛特;冉阿让面对尚马蒂厄要为他顶替罪名时,勇敢地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失去了自己市长的名誉与地位;在街垒战中,为拯救柯赛特恋人,冉阿让冒着枪林弹雨背出马吕斯;在下水道出口,警探沙威最终为报恩放走了冉阿让,而后选择自杀。
在描写令人温暖的种种仁爱事迹后,雨果也将笔锋对准了资产阶级虚伪、残酷的法律与道德,对其进行强烈抨击。
沙威是作品中法律的化身,奉行“他父亲越狱,他会逮捕归案;他母亲违反放逐令,他会告发。”的信条,是统治者的鹰犬。长年对冉阿让紧追不舍,甚至因怀疑而向上级告发还是市长的冉阿让德纳蒂夫妇表面装作仁慈善良,背后却无比贪婪,阴险,为着金钱榨干了芳汀,而后又对冉阿让百般敲诈。
资产阶级法律与道德的野蛮与黑暗自此暴露无疑,这三个形象构成了社会的黑暗势力,是这个悲惨社会的根源所在。雨果无比痛恨这统治者压制在人民头上的枷锁,他使民众愚昧,腐化,沦为贪婪与堕落的工具,在少数人幕后操纵下悲惨地运转着社会,制造人间不幸。
读《悲惨世界》一书,既给人悲伤、压抑的情怀,又给人一种被人道主义、利他主义感召的感动。雨果正是要告诉人们,纵然生活在绝望、悲惨的境地,也要用自己的关怀与奉献去温暖他人。
(文法学院陈奇)
发布日期:【2012/12/18】 
(本信息已被浏览次)